能源绿色革新: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能源绿色转型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领域。浙江省能源集团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之路,以能源“含新量”赋能“含绿量”。在传统煤电领域,集团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化生产的大型发电集团,其“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技术不仅服务于电力行业,更创新应用于船舶脱硫领域,所属浙能迈领抓住国际海事组织“限硫令”机遇,全面开展船舶环保技术开发应用,获全球九大船级社认证,截至今年7月脱硫订单量居全球脱硫塔供应厂商首位。
在杭州湾海域,省能源集团风机群擎天而立输出绿色电能
同时,省能源集团全力做好“增量”与“存量”,近年来全力推进嘉兴电厂四期、台二电二期、六横电厂二期等工程。集团在省内百万机组率先启用了二次再热技术等环保新技术,节能提效环保效益显著;成功研制兆瓦级天然气混氢燃机,性能指标达同类机型国际先进;白马湖实验室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多次刷新世界纪录,为绿色能源技术突破注入动力。截至2024年底,集团新能源装机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多,着力发展海上风电,持续擦亮“海上风电看浙江”金名片。
国网浙江电力则以“生态+电力”模式推动能源供给绿色化。建成“两交三直”特高压骨干网架,2024年,“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向浙江输送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达10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转型,2024年浙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50%,2025年6月底光伏发电装机达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从湖州近零碳排放变电站到玉环漩门湾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共融共生,让清洁电能“发得好、落得下、用得上”。
国网浙江电力工作人员在±800千伏锦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展直升机检修作业,护航特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浙江省交通集团所属中碳科技公司聚焦“交能融合”,在服务区光储充布局、低碳化改造、绿电交易推广中积极探索。2021年,公司在全国率先尝试将闲置的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改建成新的光伏发电站,首批改造投入使用的3个光伏电站总装机约3662kWp。创新服务区“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次坞零碳服务区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及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化供能,相关技术获8项专利及7项软件著作权。2025年1-7月完成绿电绿证交易6926万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45万吨;布局充电桩服务车次455万次,充电量超1亿千瓦时。生态修复治理:重塑自然生态画卷
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让受损生态焕发新生。在土地综合整治中,集团承建省内近20个项目,整治面积达11万亩。丽水景宁鸬鹚乡1532.6亩梯田湿地修复后,创建“葛山云稻”品牌,带动130余人就业创收200余万元;苍南、瓯海等地“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整治,绘就“田成方、屋成行、生态美、产业兴”图景。
丽水景宁鸬鹚乡梯田湿地修复后
废弃矿山治理是生态修复的亮点。省自然资源集团承建的湖州仁皇山废弃矿区作为浙江首批“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经创新治理涅槃重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地质技术助力金华九龙矿区变身集地质科普、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矿坑公园,让“工业伤疤”成“生态打卡地”。集团还组建了浙江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总队,构建“1823”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守护绿水青山和万家灯火。2024年以来成功避险20起,避免46户103人伤亡,2025年上半年6个地灾成功避险案例入选全国案例清单。
浙江省建设集团以市政工程守护山水之美。所属浙江建工承建的建德寿昌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覆盖32条河流,总长200余公里,既提升防洪能力,又促进农旅融合,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浙江二建承建的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垃圾110万吨,提供绿色电力3.9亿千瓦时,是国内首个成功破解“邻避效应”,实现原址重启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典范。
浙江建工建德市寿昌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传统产业蝶变:绿色转型的多元路径
传统产业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焕发新生。安吉农投高新集团以“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转型,其运营的安吉优品汇平台显示,1吨竹材碳排放量仅为塑料的1/19,降解周期约1年。平台推动竹制“六小件”亮相全国两会,全县800余家场所推广竹产品,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以竹代塑家居产品
浙江省文投集团以文化特派员助力余村发展,2024年选派人才驻点帮扶,针对游客文化感知不足问题,打造“党政研学”“青年创业”“亲子体验”三大路径。通过“文化+研学”邀请非遗大师授课、开展音乐疗愈;“文化+数字”直播引流并推出区块链数字权益卡;联动影视团队拍摄、邀请国际官员探访,已接待近百个研学团队数千人次,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体验感与传播力。
长乐林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物产中大集团所属长乐林场,从传统林业转向彩色森林与碳汇经济。依托2.2万亩林海培育珍贵彩叶树种2000余亩,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等中药材近1000亩,实现“一亩山万元钱”,连续六年获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2023年,林场成为浙江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完成2505吨碳减排量交易,让林木资源“活”起来。
科技赋能转化:创新技术激活生态价值
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注入核心动力。杭钢集团所属浙江菲达环保作为全球最大除尘器供应商之一,100万千瓦机组电除尘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技术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富春紫光环保运营的温州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以“地下处理、地上公园”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宁波钢铁实现生产废水、冶金渣“零排放”,年节能近50万吨标准煤,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宁波钢铁创新园
湖州市产业集团创新“牧光互补”模式,长兴林城羊场光伏项目实现“棚上发电、棚下养殖”,投建3个月发电量达130余万度,预计为羊场增收近900万元。这些技术创新让生态资源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为绿色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宁波农商发展集团深耕智慧农业领域,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奉化西坞片区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应用微太阳能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和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的基地,实现节能节水30%,人均管理面积提升至100亩;余姚陆埠片区采用无土水培、数字智能技术,实现节水节肥95%,产量增长8倍,带动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百万元,两大基地均获评“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
二十载践行之路,浙江国企以能源革新筑牢绿色基底,以生态修复擦亮自然底色,以产业升级激活经济动能,以科技赋能破解转化难题。从余村的文化研学小径到高速服务区的光伏矩阵,从安吉的竹林到杭州湾的风机群,“两山”理念已成为浙江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关注分享】《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征订电话0571—86915636)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共建融媒浙江党建圆桌会“这一融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建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拟优选若干家共建单位,并以“共建联建,赋能服务”形式,确认“圆桌会会长、轮值会长、会员与团体会员单位”资格,推进双方分享“增值套餐合作共赢”赋能模式文本签订落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等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浙江高质量发展中如”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北京、浙江两地驻点办公)与宁夏分中心、杭州萧山区瓜沥镇大梅林蓝城乐居创作采风基地“走深做实”丰硕成果。